从花钱办事的四种心态看管理的针对性(转)
作者:lanny 日期:2008/1/14 17:11:00
该日志同步发布于帖子:“从花钱办事的四种心态看管理的针对性(转)”
文/易孑草 怎样花钱、怎样办事,是门大学问。花钱办事有四种情况以及相关联的四种心态,为管理模式的建立和革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:一是花别人的钱,给别人办事,这种状况下,办事的人是既不讲节约,也不讲效果。二是花别人的钱,办自己的事,是只讲效果,不讲节约。三是花自己的钱,给别人办事,主要讲节约,不讲效果。四是花自己的钱,给自己办事,是既讲节约,也讲效果。 为什么在这四种情况下,会大致不差地出现这几类情况,其间的道理很简单:别人的钱好用,自己的钱得省着点,别人的事,可以马虎,自己的事不能马虎。这四种情况和四种心态,明白了会很管用。小到家庭的理财,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宏观政策和行政以及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。 最好的状况就是花自己的钱,给自己办事。这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他人、和其他的制度来专门干涉,自己把握就够了。最不好的是花别人的钱,给别人办事,这是没管理就不行的一种情况。另外两种情况,要达到钱的控制和办事效果,也得靠管理。第二、第三种情况说明管理的重要性,第一种情况说明管理的必要性。 换个角度看:这四种情况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,既花钱的主体和办事的主体都可以变换。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前,许多市场竞争性项目都拿在手中,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来说,就处于花国家的钱,来办国家的事,虽然,我们也说要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,但正是这种宣传却暴露出国家和个人从主体之上的根本区别,事实上依然是花别人的钱,为别人办事。所以,是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的,有时暗地里带有了花国家的钱、办自己的事的状况,这对于国家就更不利了,如吃回扣的现象。这种情况下,管理的难度就加大了,政府的干预往往难下手,内部的管理也容易变味。所以许多国有企业大多办垮了,都成了国家的包袱。 但后来,国有企业改制,就把第一种情况变成了第四种情况。私营企业为何能把以前的“垮垮企业”,变成纳税大户,这关键是花钱办事的主体变了,成了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,这种情况下,得把一分钱用出两分钱的效果来。在国营企业,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奖勤罚懒的机制的,好岗位往往都是有关系进来的人。而业务上的精兵相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,一切的花钱办事,都不会是讲效果和讲节约的,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,不可能真正成为自觉的行动。而私营体制下,就不一样了,管理体制丝丝入扣,细到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纰漏的角落。并且会主动采取措施,开源节流,如果是不能得到更大的效益,那么资金就不会投入。 管理的学问,是先要在宏观上转变这种花钱办事的主体,尽量把花钱办事主体变为办事者本身,就会省去很多人工的监控。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,往往说要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,这是一种管理的理念,只能起辅助作用。这种情况下,大多处于花别人的钱,给别人办事的境况,往往漏洞就会较大较多。如果这种情况下,利用定经费基数、定奖惩,或是部门承包之类的管理模式,或是大家投资进入股东,这样就可以改变那种纯粹的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的状况,从而大大降低管理的成本和难度。同时,要针对花钱办事的情况的不同,施以不同的管理模式,往往就会有不同的效果。如针对花别人的钱、给自己办事的情况和只讲效果不讲节约的心态,就要在资金的控制上加强管理。管理具有了针对性,也就大大提高了有效性。

发表评论:

    昵称:
    密码:
    主页:
    标题: